
总体目标
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,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效能显著提升,形成创新能力卓越、创新经济领先、创新生态一流的国际科技、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,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
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| ||
序号 | 指标名称 | 2020年 目标值 |
1 |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(%) | 4.25 |
2 | 科技进步贡献率 | 62 |
3 | 国家、省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(项) | 1000 |
4 |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(家) | 15000 |
5 |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(万亿元) | 3 |
6 | 未来产业规模(万亿元) | 1 |
7 |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(%) | 42 |
8 |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(人年) | 190 |
9 | 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(人) | 100 |
10 |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(名) | ≥2000 |
11 | PCT专利申请量(件) | 24000 |
12 |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(件) | 118000 |
13 | 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(个) | ≥10 |
14 | 基础研究机构(个) | ≥10 |
15 | 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(个) | ≥10 |
16 | 国家、省、市创新载体累计数(家) | 2200 |
17 | 重大科技产业专项(个) | ≥10 |
18 | 海外创新中心(个) | ≥10 |
19 | 制造业创新中心(个) | ≥10 |
20 | 创客空间(个) | 240 |
21 | 创客服务平台(个) | 80 |
22 | “双创”示范基地(个) | ≥10 |
五大基本原则
①坚持重点突破,加速引领创新;
②坚持争优攀高,聚焦质量创新;
③坚持以人为本,激发源头创新;
④坚持开放合作,促进协同创新;
⑤坚持服务发展,支撑全面创新。
①坚持重点突破,加速引领创新;
②坚持争优攀高,聚焦质量创新;
③坚持以人为本,激发源头创新;
④坚持开放合作,促进协同创新;
⑤坚持服务发展,支撑全面创新。
以科技创新为基本出发点,以人才驱动作为创新驱动的实质,聚焦科技创新重大目标,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综合配置,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,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、绿色发展和社会民生服务的贡献度。
五大保障措施
①创新体制机制;
②优化创新投入;
③拓展发展空间;
④营造法制环境;
⑤强化组织实施。
①创新体制机制;
②优化创新投入;
③拓展发展空间;
④营造法制环境;
⑤强化组织实施。
加快出台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人才促进条例,进一步在知识产权、人才流动、国际合作、金融创新、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等重要领域先行先试;优化科技专项资金结构和方式,加强对基础性、公益性、前沿性项目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,保障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十大基础研究机构、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、十大重大科技专项、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等“十大行动计划”实施;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,以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,加快推进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,形成发展有序、功能互补的“一区十园”空间发展格局;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,强化知识产权维权保护、源头创造和运用管理;加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同推进,强化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分解,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
五大重点工程
①创新基础提升工程;
②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;
③协同创新促进工程;
④重大科技应用工程;
⑤创新生态优化工程。
①创新基础提升工程;
②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;
③协同创新促进工程;
④重大科技应用工程;
⑤创新生态优化工程。
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组建基础研究机构,规划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,优化重点实验室、工程实验室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,建成国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;以重点平台建设为依托,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,以构建国际化、实用型人才团队为目标,实施十大人才工程;推进与民生相关的普惠精准的人口健康技术、智慧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技术、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、生态环保技术、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;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,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、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。
六大发展路径
①释放深化改革新动力;
②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;
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力;
④提高创新合作协同力;
⑤强化科技创新辐射力;
⑥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。
①释放深化改革新动力;
②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;
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力;
④提高创新合作协同力;
⑤强化科技创新辐射力;
⑥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。
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,持续推进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,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模式,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、省重大科技专项,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应用示范工程。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应用示范工程,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,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,为促进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;深入贯彻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发展战略,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体系建设与协同,围绕军民融合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;通过聚焦3D打印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和脑科学等前沿领域,推动移动互联、大数据、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着力解决人口与健康、生态与环境、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;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,营造科技、金融、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,组建技术联盟、产业联盟、标准联盟等。
八大重点技术领域
①新一代信息技术; ②智能制造技术;
③新材料技术; ④新能源技术;
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; ⑥航空航天技术;
⑦海洋科技技术; ⑧节能环保技术。
①新一代信息技术; ②智能制造技术;
③新材料技术; ④新能源技术;
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; ⑥航空航天技术;
⑦海洋科技技术; ⑧节能环保技术。
结合深圳市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,以实施“十大行动计划”为抓手,聚焦八大重点领域,规划建设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十大基础研究机构、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。重点在5G移动通信、石墨烯、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、微纳米材料与器件、精准医疗、智能无人系统、新能源汽车、金融科技等方向,开展前沿科学探索、关键技术研发,到2020年,实施国家、省、市重大科技技术攻关1000项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