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中文 English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新闻资讯 >奋进新时代 >查看详情

凝聚青年科技人才 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

属于:奋进新时代日期:2024-03-07 19:14:13

   
   党的二十大提出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,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,更加倚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。
   精准服务青年科技人才,凝心聚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,是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要聚焦优化青年科技人才领域区域布局、优化成长建功生态,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体系化政策供给,推出更多新机制、硬举措,推动协同实施、扎实落地,破除影响和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障碍,营造尊重人才、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,公正平等、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,待遇适当、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,鼓励探索、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,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生态。

    坚持团结引领。
       
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以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,弘扬科学家精神、传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是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。要大力弘扬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的科学家精神,引导青年人才矢志爱国奋斗、锐意开拓创新。坚守科技为民、科技强国使命,强化价值导向,以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内生动力,引导他们追求真理、挑战未知,勇担服务社会、报效国家、造福人类的责任,把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新征程。
   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浊扬清,荡涤学术不端,引导青年人才恪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,砥砺学术品格、涵养优良学风。引导青年人才涵养自立自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、决心、进取心。要破除“现代化=西方化”的迷思,既不妄自尊大,也不妄自菲薄,筑牢科学文化自信。
   鼓励青年人才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中,聚焦创新目标,锚定战略方向,“坐稳冷板凳”,甘耐寂寞、不事张扬,持之以恒;“坐热冷板凳”,始终葆有对科学的专注、兴趣和热情,把握主流前沿、开拓冷门绝学;“坐穿冷板凳”,久久为功、滴水穿石,磨砺韧劲、善作善成,提升成果贡献度、思想穿透力。
   
强化服务保障。
       
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、超前谋划青年科技人才工作,强化部门协同、央地协同,优化人才区域布局、学科领域布局。推动好政策、新机制、硬举措扎实落地,为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、发挥作用创造条件。一是夯乐业之基。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,绩效工资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向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倾斜。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。
   努力改善青年人才的住房、子女教育等条件。关注青年人才身体健康,保障休息休假,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,提供常态化心理疏导,缓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职业发展焦虑。二是开机会之源。根据不同年龄和科研职业阶段人才需求,针对人才成长路径多样化特点,因材制宜设计科研资助工具,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、健康发展,逐步在重大任务中当主角、挑大梁。
   推动开放科学、开源创新,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,让青年人才有更多机会参与平等讨论、同台竞技。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全国学会、国际科技组织,鼓励他们深度参与科技共同体治理、全球科技治理。三是节时间之流。坚持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,持续推进减负行动,引导青年人才全身心投入,争取早出成果、多结硕果。
   加强数字化便捷服务,推动信息开放共享,让数据多跑路,让人才少跑腿。防范科技领域的“形象工程”“面子工程”,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专注投身创新创造。

       优化创新生态。
     
真心爱才、悉心育才、倾心引才、精心用才,健全人才评价、服务体系,塑造最优人才生态,给予青年科技人才雪中送炭式的关怀温暖,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。
   坚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、科技管理规律、人才成长规律,摒弃官本位和学术行政化,持续深化分类评价改革,真正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“新标”。
   消除人才“帽子”的负面影响,对“帽子”附着权力资源、不当挂钩、过度激励等现象进行标本兼治。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,支持青年人才潜心研究、长期积累。鼓励自由探索,宽容创新挫折,给予承担探索性强、风险高、难度大项目的青年人才更大的免责空间。增进开放、信任、合作,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。
   统筹政府、市场、社会的力量,有效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,精心做好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、事业支持、人文关怀、情感连接,把党的温暖及时传达给广大青年人才、把青年人才的温度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,让更多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投身创新、创造、创业,矢志不渝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、智慧、力量。
     (作者:中国科协研究员  吴善超)

 
Top